[天地无极] 国家宝藏第三季

静听风语 · 发布于 2020-12-11 23:25 · 2530 次阅读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月宫

x
没有文化,开楼有点心虚有文化的姐姐来捧个场吧
共收到 128 条回复
静听风语 · #8 · 2020-12-12 00:07:48  回复
本帖最后由 静听风语 于 2020-12-12 00:14 编辑

《国家宝藏第三季》2020年12月6日起每周日晚八点半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九座历史文化遗存——600年的紫禁城、933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苏州古典园林、1300年的布达拉宫、1654年的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陵、2500年的孔庙孔林孔府、3200年的三星堆、3300年的殷墟……共同拉开了一幅泱泱中华、万古江河的壮阔画卷,展现中华文明无穷魅力,呼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点评

自动忽略,专注宝藏  发表于 2020-12-12 08:41
这季主题很吸引人,但明星败好感  发表于 2020-12-12 07:19
按年龄排序  发表于 2020-12-12 00:30
扶摇mm · #2 · 2020-12-11 23:32:54  回复
没看呢
举头望明月 · #3 · 2020-12-11 23:37:36  回复
我还没看
柚子的4A · #4 · 2020-12-11 23:38:20  回复
只看过第一季,第二季开始就是资源咖的战场懒得看了

点评

因为林心如,我没看第二季  发表于 2021-4-18 21:32
喜欢这一季的好几个博物馆,殷墟,莫高窟,三星堆  发表于 2020-12-12 00:26
兔子吃素不吃饼 · #5 · 2020-12-11 23:45:01  回复
这周的有富大龙老师,扮演嬴政,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洗洗被大秦赋辣到的眼睛。

点评

第一集有护舒宝  发表于 2020-12-12 00:26
诸葛悯忠 · #6 · 2020-12-11 23:53:59  回复
还没看。。
我见青山 · #7 · 2020-12-11 23:56:55  回复
还没看,不过我很期待音乐哈哈哈
静听风语 · #9 · 2020-12-12 00:21:43  回复
600年的紫禁城
故宫.jpeg

点评

嗯,估计很多人都忘了紫禁城的年纪  发表于 2020-12-17 10:40
我谢谢他们还记得它是六百岁,看故宫平常的做派不知道的还以为它才三百岁呢,呵呵  发表于 2020-12-12 21:20
就这三个,每期三样国宝  发表于 2020-12-12 10:34
我看了这一期,超感动的。故事浅显易懂,有一个鼎,午门,星象仪,还有一个什么忘了。  发表于 2020-12-12 10:23
静听风语 · #10 · 2020-12-12 00:25:28  回复
933年的西安碑林
碑林.jpeg
静听风语 · #11 · 2020-12-12 00:27:50  回复
1000年的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jpeg
静听风语 · #12 · 2020-12-12 00:29:03  回复
1300年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jpeg
静听风语 · #13 · 2020-12-12 00:29:41  回复
1654年的莫高窟
莫高窟.jpeg
静听风语 · #14 · 2020-12-12 00:30:14  回复
2200年的秦始皇陵
始皇陵.jpeg
静听风语 · #15 · 2020-12-12 00:31:21  回复
2500年的孔庙孔林孔府
孔府.jpeg
静听风语 · #16 · 2020-12-12 00:32:02  回复
3200年的三星堆
三星堆.jpeg

点评

这一期会请郑云龙去演吧?实质名归  发表于 2021-2-2 14:28
静听风语 · #17 · 2020-12-12 00:35:04  回复
3300年的殷墟
殷墟.jpeg
月宫好奇吃瓜客 · #18 · 2020-12-12 01:02:32  回复
心痒痒,最近没时间看,要赶一个报告

点评

攒一起看也很爽  发表于 2020-12-12 01:23
静听风语 · #19 · 2020-12-12 01:33:55  回复
本帖最后由 静听风语 于 2020-12-12 01:37 编辑

《国家宝藏》第三季首期节目是来自故宫博物院三件国宝: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金嵌珍珠天球仪和午门
三位守护者分别是 靳东  张子枫和冯小刚

静听风语 · #20 · 2020-12-12 01:37:08  回复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是明永乐年间的明代宫廷御用瓷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出自景德镇御窑厂,是当年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时作为祭祀用的国之重器。
永乐青花江崖海水纹三足炉,通高60厘米,两耳间宽58.5厘米,腹径48.4厘米,口径39厘米。束颈、鼓腹,颈部饰以鼓钉,双耳呈“S”形,耳与腹部连接处饰有云朵状雕件,三足浑圆。通体绘青花海浪、山石,海浪纹气势磅礴,整个器型十分雄伟。

经整理修复、拼接发现,该器成型工艺十分复杂:其炉口为中空,约以0.5厘米厚瓷片镶接而成,双“S”形耳亦为中空,亦为薄瓷片镶接而成,颈部的半圆形凸起鼓钉也做成薄壳后再黏接上去。口、耳、颈部鼓钉,做成空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器物上部因重量过大,而在烧造过程中发生坍塌、变形。

该器三足作成象腿,浑圆粗大,亦为中空,当为减轻器物重量而为之。为防止空心足在烧造过程中因空气膨胀而开裂,故在每一足部内侧隐蔽处作有一圆孔,不影响美观。

在传世与出土永乐官窑瓷器中,青花江崖海水纹十分罕见,而单独以此纹饰装饰者,在整个永乐官窑瓷器中仅见永乐三足炉一例,由此可见该器的特殊性。海水江崖纹是中国一种传统纹样,俗称“江牙海水”“海水江牙”。常见饰于皇帝龙袍、官服下摆的吉祥纹样。在纹样的下端,斜向地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中立一山石,并有祥云点缀,常与龙纹、禽兽纹等相配使用。

它寓意福山寿海,或带有一统江山含意。海水意即海潮,“潮”与“朝”同音,故成为官服的专用纹饰。江牙,又称江芽、姜芽,即山头重叠,似姜之芽,除表示吉祥绵续之外,还寓有国土永固之意。海水象征大江大河,在海水纹的中间,耸立着岩石。江水和山石组合,象征“江山”。海水江崖之上有双龙和祥云,构成真龙天子主宰江山社稷的寓意画面。

北京故宫太和殿(奉天殿)、奉先殿御路大石块上所刻纹饰即是江崖海水纹,永乐青花三足炉所绘海水江崖纹,纹样与大殿御路上的纹饰基本一致。从其特殊纹样看,永乐青花三足炉似非一般普通器物,尤其是该炉硕大的形体和特殊的纹饰结合,当是为某种特殊需要或重要祭祀活动而制作的香炉。
青花海水崖纹香炉.jpg
村里的春 · #21 · 2020-12-12 02:02:09  回复
想看苏州园林那集
静听风语 · #22 · 2020-12-12 02:40:17  回复
本帖最后由 静听风语 于 2020-12-12 02:47 编辑

金嵌珍珠天球仪
  
天球仪又称“浑天仪”或“天体仪”。金嵌珍珠天球仪,球径29.5厘米,架高61.5厘米。此器是流传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弥足珍贵。

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用黄金做成的模型。天球仪由座、支架和天球三部分组成。天球球体用珍珠镶嵌28星宿、300个星座和2200多颗星,并阴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围绕球体装有赤道环和地平环,北极还有时辰盘。九龙环绕的四足金支架支撑着球体。下置四兽足环座,座上有东、南、西、北四象字,座心为罗盘(指南针)。天球仪的支架成高脚酒杯状,用9条不同姿态的行龙支撑球体,上为4条头上尾下的腾龙擎住球体,下为头下尾上的倒海翻江的降龙,形成支架稳固球体,中间一龙连结上下部分,成游龙抱柱状。9条行龙采用锤牒法,形成中空的圆雕,龙的表面则以抽丝法形成龙鳞、龙髯、龙睛的纹饰。行龙吞云吐雾,形态生动,细部錾雕精细,栩栩如生。
球仪的基座为圆形珐琅盘底座,通体以细丝盘出缠技花纹,嵌以烧蓝和淡蓝的珐琅釉,以丰富多彩的色调改变了纯金的单调。景泰蓝座足又以四个龙首为形,采用高浮雕法,极富装饰性。底座盘上是奔腾的海水波浪,托盘中心则是指南针。支架的9龙与底盘4龙浑然一体,顾盼有神,与底座内奔涌的海水形成群龙共舞,翻江倒海的宏伟气势,科学的严谨和工艺的浪漫和谐集于一体,珠联璧合,是一件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金嵌珍珠天球上面的珍珠有大有小,我们可以说上面最大的珍珠象征着天上最亮的1等星。然后依次的往下降,最小的是天上的6等星。
再有一个特点就是外面看是一个天球仪。但是天球仪的球壳里面实际是钟表的机心,在天球仪顶端南部有三个孔。这三个孔放进钥匙之后经过悬拧,天球仪就可以漫漫的旋转。这样就不仅可以看到天球仪是一个天文仪器,还能够生动的看到它不断的旋转,演示出天球仪星象活动的景观。这也是乾隆时期做天球仪的一个新的发展。

金嵌珍珠天球仪.jpg
静听风语 · #23 · 2020-12-12 02:44:08  回复
天球仪,又名浑天仪、天体仪,是古代用于观测天体运行的仪器。天球仪的球径约30厘米,由金叶锤打的两个半圆合为一体,接缝处为赤道,球的两端中心为南北极。北极有时辰盘,距赤道23度左右。赤道与黄道相交,相交点为春分、秋分。球外正立的圈为子午圈,球体上饰列星辰,位置分布得十分科学。

点评

啊啊啊啊啊,对不起,网络不好发重了  发表于 2020-12-12 12:40
我最想看天文和莫高窟这两期,文案写得太棒了,我一顿滋儿哇呀叫,可惜世界上现存最早星图莫高窟星图在英国博物馆  发表于 2020-12-12 12:39
我最想看天文和莫高窟这两期,文案写得太棒了,我一顿滋儿哇呀叫,可惜世界上现存最早星图莫高窟星图在英国博物馆  发表于 2020-12-12 12:39
yizixiaotu · #24 · 2020-12-12 08:14:38  回复
第一季好看!第二季就不行了……全是资源咖

点评

第二季我是断断续续看完的。这一季有好几个喜欢的博物馆,尚未机会参观,借节目饱饱眼福  发表于 2020-12-12 09:12
正在输入 · #25 · 2020-12-12 08:18:17  回复
还没看
十芳 · #26 · 2020-12-12 08:50:42  回复
真的好看,我已经看完了。我看这个综艺不是冲着明星去的,所以对他们无感,这个综艺的编剧编排是真的好,第三季就疯狂的明示当今国际情势,开心。
还有,我觉得,明星上台也没什么,因为他们只是锦上添花的,我看到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点评

是的,我也是,明星无感,故事好看  发表于 2020-12-12 10:26
说得好,不喜欢的明星无视就好,专注国宝。  发表于 2020-12-12 09:11
153917578 · #27 · 2020-12-12 13:17:16  回复
宝藏,关键还是宝藏,只要选的演员明星合适还是蛮好的,而且还有引流的作用!
只要基调在,形式可以多样化嘛!!
liarjj · #28 · 2020-12-12 17:26:50  回复
我看的时候看到有靳东,就跟我妈说了,然后家里另一个人说,这些人怎么不拍电视剧都来上这种节目,我妈就说了句,就是为了吸引人家看呀,然后她就脱了老花镜,放下了手中的手机,认真地看了起来……

点评

哈哈哈,母上大人好可爱  发表于 2020-12-12 23:57
静听风语 · #29 · 2020-12-13 05:54:22  回复
本帖最后由 静听风语 于 2020-12-13 05:56 编辑

午门
午门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其形制直接继承于南京故宫午门,两者形制一致。
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
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
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
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
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鸣钟,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
午门也称为五凤楼,沿用了从隋唐时期流传下来的五凤楼之名。 午门上部为门楼一座,两翼俗称“雁翅楼”,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午门[size=15.008px]前设有两根红杖。两名护军手持红杖坐在门下,亲王以下人员经过时不起立。若有不报名便擅入门者,护军可举杖便打。午门下的两处小房原是明朝锦衣卫值[size=15.008px]房,东西两厢以及禁门站满了禁军校尉。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午门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明朝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午门悬灯,皇帝赐宴百官。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午门.jpeg
鹓扶 · #30 · 2020-12-13 11:25:21  回复
来啦,今年主题都好吸引人啊!

点评

嗯,我感觉比第一季还吸引我。  发表于 2020-12-13 23:38
姐姐常来啊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13 23:37
鹓扶 · #31 · 2020-12-13 11:25:37  回复
要开始看起来!
静听风语 · #32 · 2020-12-13 23:37:31  回复
鹓扶 发表于 2020-12-13 11:25
来啦,今年主题都好吸引人啊!

姐姐常来啊啊。
十芳 · #33 · 2020-12-14 13:17:10  回复
我大秦嬴政出来了。厉害。
酱酱酿酿 · #34 · 2020-12-14 20:19:05  回复
今天把前两期都看啦,总体来说看的比第二季起劲,文案依旧优秀,和时事结合的也好,BGM也是令人拍手叫好。国宝守护人演技好的真的共情代入能力更好,情感上共鸣更大。
静听风语 · #35 · 2020-12-15 08:48:11  回复
第二期居然是是皇陵,哇咔咔咔咔
惊喜啊,我以为会是碑林。
始皇陵好大啊,唉,有生之年真是看不到了。
始皇陵7好坑铜禽坑好有趣。明儿单独开个帖子
百代繁华 · #36 · 2020-12-15 11:11:37  回复
于后世千秋万代
每一户人家的窗台
我大秦的明月
必朗照之
这一句居然是演员自己写的,好强
静听风语 · #37 · 2020-12-16 09:16:09  回复
大苹果 · #38 · 2020-12-16 13:06:49  回复
关大洲牛逼,怀归好好听
那个吃瓜群众 · #39 · 2020-12-16 14:49:17  回复
好看
静听风语 · #40 · 2020-12-17 00:12:38  回复
第二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兵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
初期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
中期阶段。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最多72万囚徒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
最后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冬,历时3年多,这一阶段主要是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在这一阶段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秦帝国危在旦夕时。此时已擢升少府令的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准奏,命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起义军,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草草完工。
静听风语 · #41 · 2020-12-17 00:32:53  回复
始皇陵历史上多次被盗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
之后新莽末年,魏晋时期,唐末,五代,一直到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被盗。
静听风语 · #42 · 2020-12-17 00:44:08  回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第一件宝物是跪射俑
跪射俑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秦始皇兵马俑三个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三个坑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
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
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

四号坑有坑无俑。


跪射俑.png
静听风语 · #43 · 2020-12-17 01:04:49  回复
本帖最后由 静听风语 于 2020-12-17 01:07 编辑

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一组两乘,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
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一号车车前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车輢(车箱两旁人可以倚靠的木板)较低,四面敞露,车舆内竖立着一个高杠铜伞,伞下有一立姿御官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一号车是秦始皇乘舆中的立车,又名高车。一号车虽然有伞但四周敞露,又配有兵器,实质上应该是兵车。蔡邕在《独断》中记述秦始皇法驾卤簿的车马仪仗时曾说:“又有戎立车以征伐”,说明了立车在皇帝车队中用以开道、警卫和征伐的作用。
二号车辔绳末端有朱书“安车第一”四字,由此可认定其为古代安车。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单辕双轭,四马分两服两骖。马高90.2厘米—93.6厘米、长110厘米—114厘米,通体白色,仅鼻孔、口腔等处施粉红色。车舆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很小,仅容御手就座。青铜马车中,头戴双卷尾冠,身穿长襦,腰佩短剑的御官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舆,舆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主舆四周屏蔽,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可开闭的门板;前部和左右两侧开窗,前窗装有能够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镂空窗扇,左右窗则以夹心的方式安装着可推拉的菱格形镂空窗板。舆室的顶部罩着一面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舆底上铺有一面绘满几何纹的铜板,象征柔软的茵垫。车舆内外遍施精美纹饰,其中舆室屏蔽体和车盖以夔龙与凤鸟纹为主。舆的周边及前室的内外则饰以流云纹、几何纹等纹饰。


秦铜车马通体彩绘,所用的颜色以蓝、绿、白三色最多。彩绘的纹样有变相的夔龙夔凤纹、流云纹以及各种菱花纹和多种多样的几何纹。高车以菱形、方格形等几何纹样为主,间以各种云纹、旋涡纹,主要分布在车栏内侧、车轼表面和车伞下面。安车以夔龙夔凤纹为主,流云纹和几何纹成了边饰纹样,更突出了安车的帝王气势,显示了两乘车不同的功用。


秦铜车马的主要材质是锡青铜。根据铸件使用的不同性能采用了不同的合金比例:承力较大的构件如马腿、车撑等,要求机械硬度高,其含锡量就比较高;要求有一定韧性的构件如缰绳、辔绳等,其含锡量就比较低。各部件的机械强度要求不同,含锡量的多少也有所不同。
秦铜车马的众多构件大多是铸造成型,在铸造方法上,根据构件的大小、薄厚以及不同的形状,采用不同的铸造方法:大而薄的构件如拱形的车篷盖,采用了铸锻结合的工艺;大型厚壁或长杆型铸件,都采用空心铸造。秦铜车马的连接工艺更是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活页连接、子母扣连接、子母扣加销钉连接和纽环连接等。总之秦铜车马无论设计还是铸造、加工、连接、装配等环节,都不亚于现代许多复杂的机械制造。

铜车马1.jpeg
铜车马2.jpg
铜车马3.jpg
静听风语 · #44 · 2020-12-17 04:07:46  回复
本帖最后由 静听风语 于 2020-12-17 04:08 编辑

青铜仙鹤
秦始皇陵青铜鹤是秦代青铜器,于2000年7月(一说2001年)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

秦始皇陵青铜鹤通高77.5厘米,通长102厘米;踏板长47.5厘米,宽32.5厘米,厚1厘米。铜鹤站立于镂空云纹长方形青铜制踏板上,长曲颈下仲至地面作觅食状,喙中含一铜质虫状物。鹤体高大,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表现的是鹤从水中捉到虫虾后尖喙离升水面的瞬间姿态。
秦始皇陵青铜鹤的出土使人们对秦代青铜制造工艺造型装饰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集多种铸造技术于一身,又表现了秦代工匠的多种艺术塑造技巧;作为工艺形象,秦始皇陵青铜鹤的造型和装饰有重大的美学价值。

关于K0007陪葬坑 铜水禽坑,移步: https://www.yuegongyut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766&_dsign=4b586f25
海天变换1 · #45 · 2020-12-17 17:04:38  回复
好看

点评

嗯,不查资料以为就是简单的一件古董。查了资料才知道老祖宗真的牛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17 23:58
静听风语 · #46 · 2020-12-17 23:58:26  回复

嗯,不查资料以为就是简单的一件古董。查了资料才知道老祖宗真的牛逼。
静听风语 · #47 · 2020-12-19 00:12:04  回复
铜水禽坑里还发现一些乐器的碎片。所以有专家估计坑内的陶俑是秦始皇的乐师兼驯兽师,他们的工作是用音乐来驯化水禽。

另外不是所有百戏俑(百戏俑的帖子在此:https://www.yuegongyut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915&_dsign=65214660  )都光着膀子,比如下面这位小哥,他的上衣有许多圆形泡钉,而且衣服开口在背部,这在秦陵陶俑当中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专家还没有定论。这位泡钉俑的泡钉之前还有神秘的图案。
百戏俑穿衣俑.jpg
神秘图案.jpg
红袖挽 · #48 · 2020-12-19 03:31:39  回复
收藏了慢慢看
zzxgh · #49 · 2020-12-20 11:54:35  回复
今天刚补了第二集
happy · #50 · 2020-12-21 05:27:35  回复
准备今天开始补国家宝藏

点评

攒攒看比较过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21 05:48
静听风语 · #51 · 2020-12-21 05:48:54  回复
happy 发表于 2020-12-21 05:27
准备今天开始补国家宝藏

攒攒看比较过瘾
红袖挽 · #52 · 2020-12-27 01:45:39  回复
看了富大龙那期,富大龙的秦王台词,气势又一次震撼了我,难得的艺术家!!张国立的娓娓道来的引导非常到位

点评

看了秦始皇陵这一集,我鼓起勇气去看大秦赋。追到12集就不行了。主角选的不对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27 07:17
静听风语 · #53 · 2020-12-27 07:17:00  回复
红袖挽 发表于 2020-12-27 01:45
看了富大龙那期,富大龙的秦王台词,气势又一次震撼了我,难得的艺术家!!张国立的娓娓道来的引导非常到位 ...

看了秦始皇陵这一集,我鼓起勇气去看大秦赋。追到12集就不行了。主角选的不对路

点评

大秦赋可以说是毁了这个系列,建议去看大秦的三部曲《裂变》《纵横》《崛起》非常好看经典,我现在已经把大秦赋给排除这个系列之外了!!呜呜  发表于 2020-12-27 08:32
没有大秦的气势  发表于 2020-12-27 07:17
liarjj · #54 · 2020-12-27 19:16:17  回复
今天下午看了上周的布达拉宫,最后那组还挺感人的,修缮、消防等等,展现了对整个布达拉宫的保护和传承
静听风语 · #55 · 2020-12-29 01:47:36  回复
第三期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如今的布达拉宫只尚存有当时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
布达拉宫海拔3700米,占地总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其中宫殿、灵塔殿、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
布达拉宫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 ),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接。宫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砖石。墙的东、南、西侧各有一座三层的门楼,在东南和西北角还各有一座角楼。宫墙所包围的范围全都属于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宫墙内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着原西藏政府噶厦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也都设在这里。
         布达拉宫宫墙内的山后部分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故此称为龙王潭。
         红山的右侧有一座药王山,山上有17世纪建造的一座藏医学院。白宫的周围是五世达赖时期仿早期宫堡形式重建的厦经却、结布却、宇经却、丹玛却等坚固森严的圆堡建筑。


         布达拉宫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内部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


布达拉宫.jpg
静听风语 · #56 · 2020-12-29 02:36:39  回复
法王洞文成公主像布达拉宫红宫法王洞内的文成公主像,一般说法是唐/吐蕃之物(《国家宝藏》也是沿用的这个说法),但也有人指出从服饰看造像可能是元明之后的。
法王洞文成公主像.jpg
静听风语 · #57 · 2020-12-29 02:54:45  回复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为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
《四部医典》又名《医方四续》,形成于公元8世纪,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共四部,156章,1546年首次将四部医典木板印刷,发行到藏区各地,之后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木刻版和注释,成为藏医药领域最经典的名著。藏医院珍藏的《四部医典》有4种木刻版为扎塘版﹑达旦版﹑药王山版﹑甘丹平措林版及一部金汁手写版。其中,最早的木刻版刻制于1546年,史称“扎塘版”,字迹清晰,保存完好,没有破损,中间附有彩色手绘插图,4种木刻版《四部医典》是全世界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版本,金汁手写版是存世的唯一一部金汁手抄医学文献。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即诞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藏医还认为,人体是由七种物质组成的,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过经络与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各项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藏医采用“望、摸、问”的方法,切脉时,同样以“寸、关、尺”配属五脏六腑,而且十分重视“尿诊”。治疗时,除使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外,还配以穿刺、放血等疗法。
胚胎学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藏医就开始了对胚胎学的研究,并初步记述了人体的胚胎发育,《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中也记载:“胚胎首先要经历鱼期,其次要经历龟期和猪期”。藏医对人体发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要早于外国学者。
静听风语 · #58 · 2020-12-29 03:00:19  回复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网上没找到清晰大图)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是一副壁画,位于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红宫第二层回廊墙壁上。其高210厘米,宽160厘米,完整地描绘了清康熙年间7000名最好的工匠建造红宫的整个过程,也成为了不同民族地区工匠合作完成这项宏大建筑工程的历史实证。 壁画中有描绘泥匠们采制阿嘎土(现今对布达拉宫的修缮和保护中依然沿用阿嘎土)时的场景。阿嘎土作为一种优质建筑材料,制成的屋顶韧性极强,即使支撑木梁断裂屋顶也不易坍塌。
萌萌哒小兔子 · #59 · 2021-1-2 00:15:44  回复
最近才开始看
大苹果 · #60 · 2021-1-3 21:46:42  回复
听张钧甯说话跟听外文似的,看得好累

点评

演的也不咋地。唉  发表于 2021-1-12 03:18
越之山水 · #61 · 2021-1-4 08:42:57  回复
昨天最感人的是俞灏明那一段。
真正工匠人,三代传承。

点评

最新一期还没看。明儿就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4 09:35
静听风语 · #62 · 2021-1-4 09:35:27  回复
越之山水 发表于 2021-1-4 08:42
昨天最感人的是俞灏明那一段。
真正工匠人,三代传承。

最新一期还没看。明儿就看
bunny · #63 · 2021-1-6 00:45:57  回复
九色鹿的声音真好听。张钧甯的台湾腔太重了,不看字幕完全听不清她在说什么,她不是来内地发展很久了,怎么台湾腔还那么重。

点评

很舒服的声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6 03:48
静听风语 · #64 · 2021-1-6 03:48:23  回复
第四期 孔子博物院

孔子博物院是为了纪念孔子、集中展示孔子思想学说、传播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建设的博物馆。
静听风语 · #65 · 2021-1-6 03:48:42  回复
bunny 发表于 2021-1-6 00:45
九色鹿的声音真好听。张钧甯的台湾腔太重了,不看字幕完全听不清她在说什么,她不是来内地发展很久了,怎么 ...

很舒服的声音
静听风语 · #66 · 2021-1-6 03:52:21  回复
明人绘《三圣像》

绢本设色,工笔淡彩。画面中间老者为孔子,礼冠玄衣,腰垂韦鞸,素袍乌履,神态端庄安详,目光神凝前方,透射出深邃的思想和无穷的智慧。站立者左为弟子颜回,右为弟子曾参,二弟子头着巾帻,身穿镶缘素服,秉手垂立,表现出礼毕恭毕敬的样子,侍立两旁。人物神态生动逼真,衣纹线条流畅。最为让人惊叹的是,三人的衣服上用工笔小楷书写着整部《论语》,字体端庄秀丽。如果站在画前不仔细观察是发现不了的,只有走近仔细观赏,才能看清工整紧密的字迹。画作款署"大德三年仲春吴兴赵孟頫谨写"。即元大德三年为公元1299年,经文物鉴定专家鉴定伪款。此件品虽然不是名家作品,但是画作者创意独特,匠心独运,巧妙将绘画与书法结合在一起,别具风格,令人叫绝。
三圣像.jpg
静听风语 · #67 · 2021-1-6 04:32:26  回复
本帖最后由 静听风语 于 2021-1-6 05:22 编辑

《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

石经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在我国古代,曾经七次大规模地刊刻儒家石经,以此作为官定的儒家经典。其中,《乾隆御定石经》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官刻石经。而《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更是为我们完整保存了石经全貌。而不同于以往六部石经均由官方组织多人编写,《乾隆御定石经》仅由清代书法家蒋衡一人手书完成。
《乾隆御定石经》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官经。经文以江苏金坛恩贡生蒋衡耗时12年的手书“十三经”为底本,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乾隆五十六年动工刊刻,乾隆五十九年刻成,共计190 石62万余字。据《续修曲阜县志·圣贤志》载:“嘉庆元年丙辰颁赐衍圣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一部十六函,又赐衍圣公《乾隆御定石经》四十函二百六册。”

《乾隆御定石经》自刻成之后,波折不断。据《清史稿·和珅传》记载,“五十六年,刻石经于辟雍,命为正总裁。时总裁八人,尚书彭元瑞独任校勘,敕编《石经考文提要》,事竣,元瑞被优赉。和珅嫉之,毁元瑞所编不善,且言非天子不考文。上曰:‘书为御定,何得目为私书耶?’和珅乃使人撰《考文提要举正》以攻之,冒为己作进上,訾《提要》不便士子,请销毁,上不许。馆臣疏请颁行,为和珅所阻,中止,复私使人磨碑字,凡从古者尽改之。”但和珅究竟是怎样挖改石经的?是挖改的碑石还是拓本?学界一直有不同的争论。馆藏这套《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对解决这个争论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正如施安昌先生所云:“今孔博石经便是传世的实物见证,借助于此,可以鉴别出乾隆石经其他的初拓本。”

《乾隆御定石经》的原石完整保存于北京国子监,但是经文早已损泐严重,因石经内少数文字屡被后人磨改,乾隆石经拓本存世有多个不同的版本,现可见者多为嘉庆八年(1803)重修和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磨改后的拓本,而最早的乾隆版内府拓本却十分罕见和难以认定。专家们现场根据文献记载核对了磨改内容,如《尚书》“罔不袛肃”“罔顾于天显民祗”,初刻为“袛”,后将右半“氐”改为“氏”,今孔子博物馆所藏即为“袛”字,“厥德匪常”之“匪”,后改为“靡”,今见为“匪”,另外还有“九叙惟歌”之“歌”字,亦为磨改之前写法,等等。专家们推断,作为孔子故里孔府宅邸的特殊地位,这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乾隆御定石经》内府拓本,很可能是当年清代皇帝赏赐给孔府的,并且极有可能是刻成之后墨拓颁赠的第一批,至于具体时间,或许孔府档案和文献会有所帮助。笔者求助于孔子博物馆的同仁,他们找出了一部《续修曲阜县志》,其中记载嘉庆元年(1796)皇家曾将《乾隆御定石经》四十函二百六册颁赐衍圣公。诸位先生大喜,这部《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是这次碑帖拓片编目培训班的重要新发现!除此之外,还有四部《淳化阁帖》、《怀素自叙帖》木刻拓本、《开通褒斜道碑摩崖刻石》乾嘉拓本等值得进一步研究。专家们认为,从来源、流传和现状等多个角度看,孔子博物馆所藏碑帖拓本具有非常鲜明的孔府特色,人们对文物的保护功不可没。



乾隆御定石经1.jpg
静听风语 · #68 · 2021-1-6 05:55:39  回复
商周十供

亦称“商周十器”,分别是木鼎、册卣、牺尊、亚尊、伯彝、蟠夔敦、宝簠、饕餮甗、夔凤豆、四足鬲,其中,木鼎、亚尊和册卣三件为商朝时期所造,其余七件为周代所造,这十件礼器形制古雅、纹饰精美,底蕴厚重,原为宫廷所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是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

“商周十供”典俗古朴的造型及清楚精美、富有光泽的纹饰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锻造优良、纹饰图案丰硕多彩、造型华丽堂皇、雍荣华贵。每一供原或无盖或无座,后乾隆吩咐内务府造办处配底座和盖子,并在座上都刻款篆文“乾隆御赏”。共2件盛酒器、1件饮酒器、3件烹煮器、4件盛食器,重量在2.1千克至5.6千克之间。
商周十供中,又以商朝时期的木鼎和亚尊最为珍贵,清朝的文物鉴定专家冯云鹏鉴赏过这两件文物,对其也有所评价,冯云鹏赞叹木鼎“望之有光,夺目惊人,真希世至宝,允为古器之冠”,亚尊“可与木鼎相伯仲”。


商周十供.jpeg
静听风语 · #69 · 2021-1-8 06:45:00  回复
大苹果 · #70 · 2021-1-8 10:36:48  回复
本周播碑林,好期待
liarjj · #71 · 2021-1-10 09:16:16  回复
莫高窟第一个就是鹿王本生图,还搞了个九色鹿的动画,就是可惜,我以为最后会请丁建华老师也来一下的。

WIN_20210110_09_13_20_Pro.jpg

点评

我以为丁老师最后会亮相,哪怕是在观众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0 09:21
静听风语 · #72 · 2021-1-10 09:21:00  回复
liarjj 发表于 2021-1-10 09:16
莫高窟第一个就是鹿王本生图,还搞了个九色鹿的动画,就是可惜,我以为最后会请丁建华老师也来一下的。

我以为丁老师最后会亮相,哪怕是在观众席。

点评

也可能疫情加上年纪大了不方便,声音只要文件传输就行了。不过能听到声音也很激动。  发表于 2021-1-10 12:13
153917578 · #73 · 2021-1-11 10:01:16  回复
我没坚持看完……只看了两集

点评

才没播几集,不着急  发表于 2021-1-16 10:57
挑自己喜欢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2 03:20
静听风语 · #74 · 2021-1-12 03:20:09  回复
153917578 发表于 2021-1-11 10:01
我没坚持看完……只看了两集

挑自己喜欢看。
静听风语 · #75 · 2021-1-14 02:28:51  回复
第五期 敦煌研究院

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北区与南区之间,其前身为常书鸿、徐悲鸿、梁思成等人筹划并于1944年获得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目前它是中国负责研究、保护、管理、宣传和开发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科研文教机构,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
静听风语 · #76 · 2021-1-14 02:57:04  回复
本帖最后由 静听风语 于 2021-1-14 02:58 编辑

鹿王本生图

《鹿王本生图》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时期的壁画。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前生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传说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脱,后来成了“佛”。“鹿王本生”说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看过九色鹿的动画片,其内容取材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佛经故事——《鹿王本生》。1980年夏天,冯健男和九色鹿团队历时两月从东到西由上海沿丝绸之路到敦煌。为了完成《九色鹿》动画片中所有背景场景的设计任务,真实、生动地呈现九色鹿形象。主创人员在敦煌千佛洞里住了23天。冯健男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里对着壁画《鹿王本生》临摹了21幅壁画,画了五大本速写。虽整部动画片成片只有24分钟,但为此创作者们画了近2万张动画,仅动画片中的背景就画了200余幅,在美术设计上很好地保持了北魏壁画的独特风格。

鹿王本生.jpg
静听风语 · #77 · 2021-1-14 06:58:27  回复
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指敦煌所出2至14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
总数约6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
1910年入藏京师图书馆时,只余8000余件,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第16窟时,发现墙壁后面有一个密室,洞内满是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总数量约5万余件。佛书占敦煌汉文文献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作品包括经、律、论、疏释、伪经、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经藏目录等。
不幸的是英国人斯坦因来到敦煌,以14块马蹄银骗取走24箱遗书﹑遗画及5大箱其它文物。另外还有法国人伯希和,用大量银子骗取了6000余件写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画与丝织品。包括有关道教经典的卷子几乎全被伯希和盗走了,大约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伯希和还在第464窟发现一批元代回鹘文遗书。除了这两人,还有俄国人奥布鲁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盗买走了大量的经卷。这些文物至今流散至海外的达3.5万件,约占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真的很想骂人)


从外形看,敦煌遗书主要有卷轴装经折装和册子装3种。还有梵筐装、蝴蝶装、挂轴装和单张零星页等形式。从内部字迹看,可分手抄印本两种,其中以抄本居多。大量的经卷系由专职抄经手手写而成,字迹端庄工美。
早期的捺笔很重,颇带隶意,唐以后的抄本以楷书为主。雕版印刷品虽数量不多,但均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物,其中以868年(唐咸通九年)雕印的《金刚经》最古。此外,归义军曹氏时代雕印的佛经,来自长安、成都的私家印本历日,涂色印本佛像等,均系印制而成。
从书写用笔看,早期均由毛笔书写,8世纪末后,因敦煌一度同中原王朝中断联系,当地人开始用木笔书写。至于大量的官私档案等,则因用途不同而形制各异。9世纪以后,出现经折装册子本和木刻印本。在我国乃至世界书籍发展史、版本史、印刷史、装帧史上都是十分难得的珍贵实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除大量的写本之外,还有拓印本、木刻本、刺绣本、透墨本、出图本、插图本等多种版本。
敦煌遗书的年代上起东汉,下至元代(即2~14世纪)。其间,三国、两晋、梁、陈、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北宋、沙州回鹃、西夏、元朝、明朝等10多个朝代的文献都有所保存,成为研究各个朝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主要部分,更是传统文献宝库中所佚缺者,价值尤为珍贵。 其中有纪年者近千件,现知最早的为西凉建初元年(405),最晚的为宋咸平五年(1002)。大部分汉文写本写于中唐至宋初。汉文遗书除95%以上为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献外,其余为经、史、子、集、官私档案、医药天文、诗词俗讲等。
从内容上看,敦煌遗书可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大部分。宗教典籍占80%,包括经律、论、疏释、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祭文、僧传、经国等。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之类的复本甚多,也发现一些中土已佚的经卷,如隋唐时再三遭禁的三阶教的教义经文,以及一批疑伪经等。宗教典籍除佛典外,还发现了另几种宗教典籍。其中有道教卷子500件以上。
北朝写本《老子道德经想尔注》以及《老子化胡经》等佚道经。
摩尼教方面,有《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
景教方面,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等。其中有一部分是久佚之典,具有补缺、辑佚之功,丰富了我国文献宝库;另一部分,虽是传世文献所已有的,但为从事校勘订补工作,提供了难得的版本。
这些佚经的发现,推动了东西学者对于摩尼教、景教的研究。




敦煌遗书.jpg
静听风语 · #78 · 2021-1-14 07:17:52  回复
莫高窟第220窟
莫高窟第22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创建于初唐(中唐、晚唐、五代、宋、清重修)。是敦煌少數有明確建窟年代的洞窟,為敦煌望族翟氏所建,故又稱為「翟家窟」。始建於唐貞觀十六年(642年)。
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剥去四壁之上层壁画,初唐艺术杰作赫然重晖。主室西壁一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清重修),龛沿下画初唐供养人虽已模糊。龛外两侧画文殊、普贤变各一铺。南壁为通壁大画:南为无量寿经变,北壁为药师经变。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不少学者目之为“胡旋舞”)。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男女供养人各一身,贞观十六年(642)题记一方;门两侧画维摩诘经变。东壁上的《维摩诘经变》里有一个场景,就是维摩诘和文殊菩萨讨论佛法的时候,有很多人,包括僧人,还有世俗的一些帝王、王子等都来参加。里面还画了一个中国帝王,也就是唐代的帝王,这个帝王画得很特别,他画的是一个身着盛装的帝王,两只胳膊伸开,有两个官员扶着他的胳膊,龙袍展示得很夸张,显得特别气派。北壁的《胡旋舞》,是一幅场面很宏大的有关舞蹈的壁画。

胡旋舞是从西域传到中原,曾经风靡一时的舞蹈。舞者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舞者站在一块小圆毯子上不停地旋转或者跳跃,做出各种舞蹈姿势,但是落脚点始终不离开脚下的小圆毯。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舞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把人体的动作、表情等发挥到极限,胡旋舞并不需要舞台,只需要一块毯子大小的空间,例如在房子里,或者在宴席上大家就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是非常有西域特色的舞蹈形式。

胡旋舞主要流行于现在的撒马尔罕一带,也就是在今中国新疆以西流行开来,继而传到中原的一种舞蹈。胡旋舞现在在中原地区已经失传了,很少有人会跳胡旋舞。如今我们只能从唐代的诗文、壁画,以及一些陶瓷作品中看到有关胡旋舞的描绘,重温胡旋舞究竟是什么模样。
南壁壁画中的《西方极乐世界图》,也叫《西方净土变》。

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又叫西方净土变呢?因为在早期的翻译中,把人向往的这片理想又遥远的生活空间称作净土,意思是清静又美好的地方。所以,在当时的语言中找了一个中文词来对应,叫作净土。

它的位置又在西面,因此就叫作西方净土。西方净土不仅是在山上或者水中的很遥远、很模糊的清静所在,更是一个欢乐的地方,因此伟大的翻译家鸠摩罗什在将其翻译成中文的时候,除了译作“西方净土”之外,还译成“西方极乐世界”,使之变得更加通俗又直截了当。
220窟甬道上有一幅特别的“文殊变”——“新样文殊变”。

“文殊变”就是以文殊菩萨为中心的场景画。文殊菩萨,也称文殊师利,或者是曼殊室利,另外还有很多种汉译的叫法。文殊菩萨是一位特别聪明的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佛经记载文殊菩萨善于辩论,是一位智慧的学者。文殊菩萨是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

以文殊菩萨为中心的单幅图像画面,我们就称它为“文殊变”。我们看到的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甬道的“文殊变”,成图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即公元923—926年,距今有1000年左右。这幅“文殊变”,我们称它为《新样文殊变》,那么它新在哪里呢?这幅图像成图之前其实已经存在很多幅“文殊变”,文殊菩萨骑着狮子,有人在其侧奏乐,还有天人陪伴,这些画面在敦煌壁画以及绢画等处都能见到。

这幅“文殊变”,虽然还是以文殊菩萨为中心,但是它的画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它跟以往的那些作品都不太一样,而且跟第61窟中以文殊菩萨为主尊,背屏彩塑,其背后画五台山,两侧画其他图样的“立体文殊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单幅的所谓《新样文殊变》,中心人物主尊的形象,还是骑在狮子上的文殊菩萨。这幅画保存得相当完好,画面质量几乎和新绘无异。

莫高窟第220窟是敦煌比较早的以家族为主导的石窟。翟氏是敦煌的望族,也是一个世代崇信佛教的家族。据记载,主持翟家窟营建工作的,是翟氏家族在敦煌大云寺出家的僧人道弘。学者们考证,大云寺就是今天莫高窟最大的大佛——35米高的 “北大像”所在的第96窟弥勒佛窟。如今,人们已经无法见到这座寺庙了,但窟前还保存有殿堂建筑的遗迹。受到道弘的委托,李工负责翟家窟的壁画绘制。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要经过复杂精密的程序,需要李工和石匠、泥匠、塑匠、木匠等不同工种的工匠一起,合作完成。李工和道弘共同确定了洞窟的设计方案:在洞窟东、南、北壁分别绘制维摩诘经变、西方净土变和药师经变画。盛唐时期,净土宗十分流行,所以,在石窟中绘制西方净土变成为佛教壁画的主流。所谓净土,就是通常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一个鸟鸣花香、四季如春的地方,佛陀在这里说法,聆听到真理的众生则享受无限的快乐。李工开始在翟家窟南壁描绘他的西方净土变——在巨型水池的中央,阿弥陀佛坐于莲花宝座上,周围拥绕着的众多菩萨正在悉心聆听,化生童子游戏其中,空中乐器不鼓自鸣,地下舞伎翩跹。李工用鲜艳明亮的色彩,流畅而精湛的线描,勾勒出歌舞升平、华丽灿烂的极乐世界。当李工在石窟北壁所绘的药师七佛经变画慢慢成形的时候,观者无不为其构图的新颖、气势的宏大所惊艳。画面中央的水池碧波荡漾,莲花盛开,水池之上有一宝台,以琉璃铺地,流光溢彩。平台上一字排列七座莲台,每座莲台上站立着一尊药师佛,合为药师七佛。当人们注目于这幅壁画,沉浸在由光轮、衣带、波浪般的纹理,组合成的广大繁复的旋律中时,仿佛真的可以聆听到宇宙的音乐。在莫高窟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中,还出现了大型的灯树,这一场景与长安等地上元日赏灯的情景十分相似。


220窟 .jpg
静听风语 · #79 · 2021-1-14 07:18:29  回复
翻个页。终于翻页了
静听风语 · #80 · 2021-1-14 07:19:09  回复
莫高窟壮观,震撼,美啊。
静听风语 · #81 · 2021-1-21 23:32:37  回复
第七期  西安碑林博物馆
静听风语 · #82 · 2021-1-22 00:09:48  回复
西安碑林创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
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本馆。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
西安碑林.jpeg
静听风语 · #83 · 2021-1-22 00:16:32  回复
《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书,太子李亨(唐肃宗)篆额,镌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碑文隶书,十八行,行五十五字,书法工整,丰腴华丽,结体庄严恢弘。石台孝经原石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长方柱体,四面刻字,高620厘米,宽120厘米。碑顶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jpeg
静听风语 · #84 · 2021-1-22 00:21:07  回复
昭陵六骏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一作特勤骠)”“青骓”“飒露紫”。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的。六骏每件宽约204厘米,高约172厘米,厚约40厘米,均为青石质地。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由欧阳询书丹的唐太宗亲题赞语。
唐昭陵六骏石刻传为当时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该雕刻线条流畅,刀法圆润,刻工精细,栩栩如生。
静听风语 · #85 · 2021-1-22 00:23:00  回复
特勒骠(tè lè biāo,一作“特勤骠”)
“特勒骠”原为东面第一骏,系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据说此马毛色黄中带白,嘴角微黑。浮雕中特勒骠左侧两腿抬起,右侧两腿着地,一侧腿同起同落的对侧步,是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的仪仗步法,此马可谓训练有素。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特勒骠.jpeg
静听风语 · #86 · 2021-1-22 00:24:26  回复
青骓(qīng zhuī)
青骓为东面第二骏,是李世民征战洛阳虎牢关时的坐骑。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雕刻上青骓鬃尾翻飞,四蹄横成了一线,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青骓.jpeg
静听风语 · #87 · 2021-1-22 00:26:41  回复
什伐赤(shí fá chì)
什伐赤为东面第三骏,也是李世民征战虎牢关时乘骑的战马。浮雕上什伐赤的姿态与青骓相仿,且身上也中五箭。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什伐赤.jpg
静听风语 · #88 · 2021-1-22 00:28:03  回复
飒露紫(sà lù zǐ)
飒露紫原为西面第一骏,也是在虎牢关战役中,李世民乘骑的一匹战马,由于这匹马毛色偏紫,所以取名为“飒露紫”。这块浮雕表现了一名战将为胸部中箭的战马拔除箭头的场景。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该雕刻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飒露紫.jpg
静听风语 · #89 · 2021-1-22 00:30:34  回复
拳毛騧(quán máo guā)
拳毛騧为西面第二骏,是一匹毛为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6箭,背中3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该雕刻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拳毛騧.jpg
静听风语 · #90 · 2021-1-22 00:31:49  回复
白蹄乌
此像为西面第三骏。此马周身毛色乌黑,四蹄俱白。石刻的“白蹄乌”筋骨强健,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白蹄乌.jpg
静听风语 · #91 · 2021-1-22 00:38:02  回复
颜氏家庙碑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 ,是唐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刻立,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及其仕宦经历、后裔仕途、治学经世的情况。
此碑石螭首龟座,高330 厘米、宽130厘米,四面环刻。碑阳、碑阴文字各24 行,满行47字。碑两侧文字各6行,满行52字。四面碑文皆为楷书,由颜真卿撰文并书,碑额为李阳冰篆书“颜氏家庙之碑”6字,可谓书额并称、楷篆双绝,又谓“好古之士,重如珠璧”。
颜氏家庙碑.jpg
静听风语 · #92 · 2021-1-31 04:39:16  回复
第七期 殷墟博物馆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由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
商汤的第九代孙盘庚即位后第十四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直至帝辛纣灭亡的273年间,殷地一直是商朝后期的统治中心,因此商朝也称殷朝。周武王伐纣灭殷后,从这里迁走大量殷民,商都逐渐荒芜,成为一片废墟,故名殷墟。
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礼器有鼎、斛、簋、觚、爵等,乐器有铙、铃、钲等,兵器有戈、矛、钺、刀、镞等,工具有锛、凿、斧、锯、铲等,生活用具有铜镜、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装饰艺术品有人面具、人头面具、铜牛、铜虎、铜铃等。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金文),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保留了当时的真实的面貌。
殷墟遗址.jpeg
静听风语 · #93 · 2021-1-31 04:42:53  回复
陶三通

1972年出土于安阳殷墟白家坟,水管每节长42厘米,管外径21.3厘米。出土时三通水管呈“T”形,南北一条水管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的一条保存水管11节,全长4.62米。两者交接处有一个三通水管连接,表明当时铺设地下排水管时已形成网络分支。

再次膜拜一下祖先,太自豪了
陶三通1.jpeg
陶三通2.jpeg
静听风语 · #94 · 2021-1-31 04:49:21  回复
YH127甲骨窖穴

甲骨窖穴位于安阳市殷墟保护区内。殷墟宫殿宗庙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

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Y与H分别是“殷墟”和“灰坑”的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两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代表“殷墟灰坑”,数字127则是这个灰坑的编号),位于殷墟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坑里的龟甲有17088片、牛骨8片,共计17096片,加上其他坑所出甲骨,共计17804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该坑甲骨有甲多骨少、契刻卜兆、朱书墨书、涂朱涂墨、改制背甲、特大龟甲等现象,这些都增进了学者对殷墟甲骨和商代历史文化的认识。
YH127甲骨窖穴 1.jpeg
YH127甲骨窖穴 2.jpg
静听风语 · #95 · 2021-1-31 06:27:55  回复
亚长牛尊

商“亚长”牛牺尊,通长40cm,带盖高22.5cm,腰围52.5cm,注口长12.9cm、宽9.1cm,重7.1kg。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此尊整体作牛形,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牛体态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牛面部铸铭文“亚长”。
这件青铜尊仿水牛制成,栩栩如生的造型体现出工匠对水牛特征把握的精准性,也是当时殷墟气候的直接反映。更为重要的是,通体遍饰神性动物纹样的牛尊,不仅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
牛尊.jpg
静听风语 · #96 · 2021-2-4 11:35:58  回复
第九期  三星堆博物馆
静听风语 · #97 · 2021-2-4 11:42:49  回复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其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分为四期,一期为宝墩文化(前蜀文化),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古蜀,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400年),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古蜀,主要遗存在金沙遗址),约相当于中原的夏商周时期。
三星堆古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古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博物馆.jpg
静听风语 · #98 · 2021-2-4 11:48:19  回复
金杖
金杖是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文物,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金杖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长的一段图案,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金杖.jpeg
静听风语 · #99 · 2021-2-4 11:53:29  回复
铜纵目面具

铜纵目面具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纵目面具宽1.38米,高0.645米,眼睛呈柱状向外凸。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向两侧充分展开,造型雄奇,威严四仪,为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青铜面具。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其形象特征为: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
铜纵目面具.jpeg
静听风语 · #100 · 2021-2-4 12:18:17  回复
一号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5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另外还有一棵只有下半部分树身,被命名为二号神树。一号青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全树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运用了套铸、铆铸、嵌铸、铸接等当时最为先进的手法,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
一号神树残高396厘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
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
二号神树仅保留着下半段,整体形态不明,下面为一圆盘底座。三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似乎原先拿着什么东西。能够复原的树干每层伸出三根树枝。它的枝头有一长一短叶片包裹的花蕾,其后套有小圆圈,与一号神树基本相同;但枝条的主体外张并且上翘,鸟歇息在枝头花蕾的叶片上,这却不同于一号神树。

一号青铜神树.jpg

点评

羡慕,没有亲眼目睹无法感受那种震撼  发表于 2021-2-5 02:38
特意去看过,非常高大,震撼  发表于 2021-2-4 19:09
回帖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